我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總數達到1734.8萬個
數據顯示,截至6月底,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689萬輛。上半年新注冊登記新能源汽車562.2萬輛,同比增長27.86%,創曆史同期新高。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持續增長,充電需求大幅攀升。
9月18日,國家能源局發布8月全國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數據。截至2025年8月底,我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(槍)總數達到1734.8萬個,同比增長53.5%。其中,公共充電設施(槍)431.6萬個,同比增長37.8%,公共充電樁額定總功率達到1.96億千瓦,平均功率約為45.48千瓦;私人充電設施(槍)1303.2萬個,同比增長59.6%,私人充電設施報裝用電容量達到1.15億千伏安。
現有居住區私人樁充電設施達1200.4萬個,是“十三五”末的13.7倍。高速公路服務區(含停車區)建成充電設施達4.1萬個,農村地區充電點位不斷增加。
2024年底,全國高速公路服務區累計建成充電樁3.5萬台,覆蓋率達到98%。縣域及以下地區的公共充電設施數量已達41.7萬台,占全國公共樁總數的12.53%。
充電基礎設施不僅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保障,也是新型電力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,連接著汽車、交通、電力三大行業,在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方麵承擔著重要使命。
我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態勢呈現出多維度的動態變化,以下從建設規模、技術進步、市場格局、政策導向及挑戰機遇等方麵進行剖析:
一、建設規模持續擴張
總量快速增長:截至2025年8月底,我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(槍)總數達到1734.8萬個,同比增長53.5%。
區域分布不均衡:廣東、浙江、江蘇等東部省份聚集了全國67.8%的公共充電樁,中西部及三四線城市覆蓋率較低,高速公路服務區雖已實現98%覆蓋率,但節假日快充需求仍現排隊現象。
二、技術迭代加速
中國充電基礎設施體係正在經曆從單點建設到多網融合的轉變。國家層麵提出了構建“車能路雲”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戰略,推動充電基礎設施與多領域深度融合。
技術創新是驅動行業升級的核心動力。充電電壓從500V躍升至800V,單槍充電功率從60kW提升至350kW,充滿電時間從約1小時縮減至10-15分鍾,幾乎可與燃油車加油體驗相媲美。
大功率充電、智能有序充電、無線充電、光儲充協同控製等技術快速發展。2024年,額定功率120千瓦的公共快充樁成為主流,部分達到240千瓦。
三、市場競爭格局
頭部企業主導:特來電、星星充電、雲快充占據前三大運營商地位,管理超過87.1%的公共樁。
中小運營商機遇:區域性中小運營商在下沉市場仍有發展空間,對聚合平台、“終端+軟件+服務”一體化解決方案需求旺盛。
四、政策導向深化
從“量變”到“質變”:國家能源局明確將充電基礎設施納入新型能源體係核心任務,推動“車網互動”“光儲充一體化”等政策落地。
財政補貼轉向:補貼逐步從建設端轉向運營端,鼓勵企業探索廣告、保險、數據增值等新模式。
五、挑戰與機遇並存
挑戰:區域失衡、盈利模式單一、標準碎片化等問題仍需突破;老舊小區電力容量不足、公共樁利用率不足15%、“僵屍樁”現象突出。
機遇:新能源汽車下鄉帶動非超大特大城市和農村市場增長;車網互動(V2G)、虛擬電廠等新模式試點落地,推動充電樁從單一能源補給向綜合能源節點升級。
未來幾年,技術融合將加速推進。隨著5G、物聯網、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,我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前景廣闊。